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琅鹽井志》

作者:沈鼐

卷次:十卷、首一卷

刊行時間:康熙50年(1711

一、前言

康熙12年(1673),時任琅鹽井提舉來度,纂修琅井舊志,正是鹽政已佔有其特殊地位[1]。康熙48年(1709),沈鼐接任琅鹽井提舉,感嘆舊志所載內容多與現實情況有所出入,於是想增加章節來填補舊志所缺漏之處。便邀請琅鹽井吏目孫復負責纂修,吏部候選儒學訓導張約敬等人編輯,始修於康熙48年(1709)冬,康熙50年(1711)仲夏撰輯完成,歷時1年多,共計10卷,卷首為圖考。

二、內容

清代鹽產分佈很廣,十八省之中,只有廣西不出產鹽,總計351州縣有產鹽的記錄。食鹽的原料來源有六:海水、鹽湖、鹽井、鹽岩、石膏礦及鹹土。雲南除了天然鹽泉之外,也出產鹽岩,將其浸泡在滷水或清水之中,煎煮成鹽,是為井鹽。其含鹽重要百分比1.5656.25,甚至比臺灣海鹽2.503.00高出許多[2]

清初,雲南鹽井數量大致與明末相等,約凡九井,琅井則為其一[3]。琅井在行政區上,隸屬於楚雄府定遠縣,同在境內的尚有黑鹽井,皆設有鹽井提舉司[4],隸屬於巡按。隨著雲南墾地日廣,人口增加,使得鹽井生產變得相當重要,更在之後不斷增設鹽井,琅井也在這背景之下,重要性逐漸增加。

本志主修者沈鼐,字枚臣,江南長洲人,貢監生。任內除了完成本志之外,也曾捐資建橋。本志在章節安排上,特別著重於賦役志部份的描述,細分十二項目來探討鹽業的生產與產銷,可瞭解當時雲南井鹽的工藝程度相當高,並體認到雲南人口增加,使得地方志書有不得重修的處境,是研究清代早期鹽業相當重要的專志之一。本志現為浙江巡撫採進本,收錄《四庫全書‧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之中。


[1] 在卷首收有來度在舊志中的序言,曾提及琅井地區範圍不大,但因為在賦役上實為重要,做志書來交代。詳情可參考:來度,〈舊序〉,收入於沈鼐纂修,《琅鹽井志》,(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頁5-6

[2] 姜道章,〈清代食鹽的生產及其變遷〉,《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華岡地理學報》162003.6),頁1-23

[3] 大致上,繼承明制,設有黑鹽井、白鹽井、琅井、雲龍井、安寧井、阿陋井、枳舊井、彌沙井、景東井,凡九區。其中景東、只舊二井,則是在康熙年間新增。可參考:趙小平,〈試論雲南鹽礦生產、移民與工商市鎮形成、發展的關係〉,《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42006.8),頁19

[4] 琅井提舉司在明末天啟3年(1623)之前,原本設置在安寧州,後來才遷至此。清初,繼承明制,並無法太大改變,也設有提舉司在其所轄井鹽區管理。後來,在同治13年(1874)裁撤琅鹽井,改設提舉司駐石膏井,黑鹽提舉司則移駐寶泉鄉。可參考:趙爾巽等纂,〈地理志‧雲南‧楚雄府〉,《清史稿》,(臺北市:中華書局,1977),頁2329;唐仁粵主編,《中國鹽業史:地方編》,(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7),頁695-696

《佛岡廳志》

作者:龔耿光

卷數:共四卷

刊行年代:咸豐元年

卷次:共四卷

一、前言

此廳志乃清朝廣東省的佛岡直隸軍民廳志(簡稱為佛岡廳志,民國五(1916)年之後佛岡廳改制為佛岡縣至今。),作者為佛岡廳第十七任廳同知龔耿光。[1]龔耿光字韞山,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人。以監生的身分入國學,於道光元年(1821)肆業,經過幾番轉任後,在道光十七年(1837)三月任佛岡廳志同知,且在道光十八年(1838)十二月,轉任運接寶廣局鼓鑄滇銅。[2]

二、內容

修志原因則在自敘中就提到:「書迨移取清英兩縣志,又皆闕略,無以備文獻,而資考據也。」[3]故由此可知,龔耿光認為佛岡過去沒有志書,故開始修《佛岡廳志》。修志時間從道光十七年(1837)開始[4],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稿,共花五年修志。但直到咸豐元年,第十八任同知夏承煜為剿匪,乃向龔耿光索取舊稿,才加以刊行。[5]為《佛岡廳志》的體例分為:提封、建置、食貨、秩官、武備、學校、典禮、風土、人物、藝文等共十類。

佛岡直隸軍民廳,於嘉慶十八年割廣東府清遠縣之吉河鄉的大埔坪建立廳治,再加上韶州府英德縣之白石、獨石、逕頭、觀音、虎山、高臺等六鄉,合稱為佛岡直隸軍民廳。[6]另外,佛岡直隸「軍民」廳之意,在作者自序中提到:「其間嘉慶十八年癸酉,以督撫請訴清英兩縣地,始建廳治,設同知統轄軍民,於是民事軍政燦然。[7](此句讀乃筆者所增)」由此可知軍民廳之「軍民」,乃民事和軍政之意。此外,如佛岡這般直隸廳在清代有54個,共有17個省份有直隸廳(1)

1 清朝直隸廳數量表

省分

直隸廳

數量

奉天

法庫、營口、鳳凰、莊河、輝南

5

吉林

榆樹

1

黑龍江

訥河、璦琿、呼倫、肇州、大賚、安達

6

江蘇

海門

1

山西

歸化城、薩拉齊、清水河、豐鎮、托克托、寧遠、和林格爾、興和

陶林、武川、五原、東勝、淅州

13

浙江

定海

1

江西

1

湖南

南州、乾州、鳳凰、永綏、晃州

5

四川

松潘、石砫、理番

3

廣東

佛岡、赤溪、連山

3

廣西

百色、上思

2

雲南

永北、蒙化、景東、鎮沅、鎮邊

5

貴州

松桃

1

新疆

鎮西、吐魯番、哈密、庫爾喀喇烏蘇、塔爾巴哈臺、烏什、英吉沙爾

7

備註

1.共有17省有直隸廳。

2.直隸廳總數為54個。

資料來源:楊家駱主編,〈清史稿目錄〉,《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南引一》,(臺北:鼎文,1981)

6-22



[1]龔耿光,《佛岡廳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16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2]龔耿光,《佛岡廳志》頁176-177

[3]龔耿光,《佛岡廳志》3

[4]作者提到:「盛越二十有五年,道光丁卯承之」,也就是說,龔耿光於道光丁卯年開始當廳同知,但道光元年至三十年,皆沒有丁卯年,此乃作者誤記。而前所述之25年可能指,嘉慶十八年到他就任共25年,故筆者自行推算龔耿光就任年,應為道光丁酉年(1837)龔耿光,〈敘〉,頁2-3

[5]龔耿光,《佛岡廳志》9

[6]龔耿光,《佛岡廳志》17

[7]龔耿光,《佛岡廳志》2-3

濁水溪中上游田野調查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碩一林志峰

日 期:2009年4月30日(四)~2009年5月2日(六),共3日

參與人員:張素玢、鄭鄭老師、謝維倫、賴昱錡、莊詠年、周慧茹、劉于銓、江俞萱、趙健佑、林志峰,共10人。
紀 錄:林志峰

2009年4月30日 第一天 04/30(四)

07:15-09:45 在師大門口集合後出發,一路走國道二號轉國道六號到埔里下交流道。
09:45-10:05 在埔里往魚池的路上與葉賀松課長會合。
10:20-10:40 葉經理(後來才知道台電幹部的職稱己由課長改為經理)認為還有點時間就帶我們回他在魚池仙楂腳的老家。我們一伙人就在這裡待了二十分鐘,葉經理向我們解說這間老三合院的住宅在九二一大地震時的損壞及新修的形況。

10:55-12:10 到達大觀發電廠,在接待室裡觀賞了影片及由蕭小姐為我們作簡報。得知水力發電廠裡有兩種發電機制一為貫常發電、一為抽蓄發電,大觀發電廠裡分為五組發電廠,屬抽蓄發電的電廠是大觀二廠及明潭電廠,另有大觀一廠鉅工分廠水里電廠皆屬貫常發電。大觀發電廠最早完工於昭和9年(1934),初期原本只有大觀一廠,後來陸續建立了水裡電廠、大觀二廠、明潭電廠及鉅工分廠,形成今日大觀發電廠的規模。聽完了解說還讓當地主管破費請我們品嘗有名的二坪冰棒。




圖一葉經理老家三合院的正身





圖二:大觀一廠的鋼管引水


12:25-13:15庄腳菜餐廳吃午餐,菜餚美味可口。
13:40-15:15臺灣電力公司抽蓄施工處,位於埔里鎮內,由葉經理安排聽取專業經理黃偉光先生說解「萬松計畫」的簡報,所謂「萬松計劃」就是萬大松林發電廠的新建工程計劃,目前已開工正在興建當中,工地就位於松林村附近。聽完簡報後因時間已晚,迅速趕往下個預定地武界壩。由埔里往武界是走投71號公路。



圖三:黃偉光經理解說簡報情形





圖四:萬松水力發電廠新建工程在仁愛鄉愛村的松林、親愛、萬豐 部落之附近。



15:20-15:30暫停於往武界壩的路旁,遠眺武界部落、濁水溪溪谷及新武界引水管的栱橋。
15:40-16:25到達台電武界管理所;由辦公室通往武界壩,看到淤塞非常嚴重的武界水庫,武界壩完成於昭和十九年(1930),是日月潭湖水的源頭,現因使用年久,已在附近的栗栖溪建造一座新的水壩代替。因為時間太晚了,葉經理必須先離開,所以就沒有到壩頂上觀看,實在可惜。


圖五:淤塞非常嚴重的武界水庫

17:05-17:30抵達曲冰遺址;這裡是台灣所發現最高的史前遺址,可證明高山原住民在很早就已經選擇在山區活動,曲冰屬於仁愛鄉的萬豐村,原名干卓萬。附近的地形有很多河階台地。

圖六 曲冰遺址現況。

17:40-17:50親愛村的布洛那灣古屋;這是一處示範原住民住宅的文化園區,規模不大,只是一些仿泰雅族的傳統建築。
18:05 當晚投宿於臺電的萬大宿舍




圖七台電萬大員工宿舍


第二天05/01(五)

07:50 由台電萬大員工宿舍出發
08:00-08:05 停車觀看霧社水庫,霧社水庫又名萬大水庫,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不過水庫淤積嚴重情況與武界水庫度不相上下。雖然有抽砂船在湖上作業,但抽砂的量不及淤積量來得快,抽砂作業充其量只不過是聊勝於無而已。
09:25-10:05離開萬大水庫在霧社轉往台十四號甲線,經清境農場、翠峰、一路未停直達武嶺;這裡舊名:佐久間鞍部,為合歡山東峰與主峰之間的鞍部,海拔3275公尺,也是濁水溪的源頭,是我們這趟田調主要目的地之一。




圖八萬大水庫之湖光山色美景


10:20-11:20登石門山,於十點四十五分全員登頂。




圖九佐久間鞍部,圖中即為合峰山東峰





圖十:合歡山主峰雄姿


11:25-13:45先在合歡山主峰登山口吃午餐再登上合歡山主峰,全員於下午一點攻頂。全體在合歡山主峰上盡情的拍照,於一點四十分回到登山口停車處全體快速上車開往下個目的地-信義鄉的地利村。



15:05-15:45 車行至霧社休息,鄭老師在車上稍為休息一下,同學們前往霧社神社遊看,霧社神社的遺跡大都已消失,大概只剩鳥居和幾座燈座佇立於山坡上。



17:55 抵達明日田調的目的地-信義鄉雙龍村東龍段的穌斯共農場,穌斯共農場位於濁水溪左岸的一處河階上,我們必須先走過東龍吊橋,再穿過濁水濁的乾溪床,最後登上一段小斜坡才到達。如同化外之地的穌斯共農場。



18:25 晚餐,久別的白米飯。



19:25-22:30 晚餐後與農場主人谷長青的高堂訪談,谷金葉高齡八十,與我們對談了近二個小時的布農族文化與個人生命史。




圖十一左:與主人谷長青與谷金葉對談的情形


第三天 05/02(六)

07:35 今日必須步行前往巴庫拉斯舊社訪察,所以一早就由農場出發,再度踏上濁水溪河牀,展開今日的行程。




圖十二通往穌斯共農場之東龍吊橋。橋下即寛大的濁水溪河床。


09:00 一路順著產業道路上坡,每個人都氣喘如牛,除了張老師之外,老師的體力真是好到不行。大約九點時抵達產業道路的鞍部,在此觀看濁水溪景觀真的令人很震撼,蒼翠的山林、深邃的河谷,濁水溪在此有其獨特的流域個性,不愧為台灣第一大河。越過鞍部一路下坡,稍稍後才知這條路是私人所建的,難怪坡度這麼陡,沿途都可看到濁水溪的峽谷景觀。道路的盡頭就是巴庫拉斯舊社。

09:55-10:30 到達巴庫拉斯舊社遺圵,全體在舊社傳統石板屋前休息,吃八寶粥…巴庫拉斯社原屬布農族群部落,意為河岸平坦之地,日治時期設置了蕃童教育所及駐在所。




圖十三為通往巴庫拉庫路上所見到的河谷,濁水河主流在這裡形成曲流。


10:35 由石板屋旁往上走即可到達巴庫拉斯蕃童教育所的範圍,根據舊照片顯示蕃童育所之後方即是巴庫拉斯駐在所,目前這塊土地上是宋賢明先生所經營的生態農場。




圖十四下:由通往巴庫拉斯的產業道路上向西望即可看到雙龍村和遠處之濛濛的
水里鎮民和村。




圖十五巴庫拉斯舊社的布農傳統石板屋的遺跡。


10:45-11:50 與宋賢明先生對談(巴庫拉斯生態農場的莊主。



12:00-12:30 宋賢明先生帶領我們在濁水溪河床上解說整個河道變遷的對比。



12:35-14:20 有鑑於同學的疲憊央請宋先生開車送我們回穌斯共農場,宋先生答應送我們回去,我們在叉路口下車步行回到穌斯共農場,稍後午餐。



14:45-15:50 同學們到溪床上觀察濁水溪之水量。我個人因奉老師之命,準備晚上回台北時擔任駕駛,所以留在農場上休憩。




圖十六:宋賢明先生營經的巴庫拉斯生態農場,原址即是巴庫拉斯蕃童教育所及駐在所。




圖十七:為巴庫拉斯教育所之操場所在地



17:15 準備返回台北,在回返前先再往五里亭看濁水濁與丹大溪滙流處及丹大林道和孫海橋。




圖十八上:濁水溪在此與丹大溪滙流,河右岸即是廢棄的丹大林道,河道上的橋墩是在被大水沖走的孫海橋。



17:15-21:55 全員上車出發返回臺北,路途上在集集洗車及在名間7-11休息吃晚餐,在19:50再度上路。大約十點正師大在門口解散。

濁水溪中下游田野調查

濁水溪中下游田野調查 田野日誌

2009年4月10日~12日

指導老師:張素玢老師。
參與人員:謝維倫、賴昱錡、周慧茹、莊詠年、林志峰、江俞萱、劉于銓、趙健佑、黃瀞潁、張維正、佐藤重人。
紀錄者:莊詠年


圖一、本次田野調查主要移動工具—-腳踏車。


第一天 4月10日 天氣晴

主要行程:自臺北出發抵達二林鎮,於晚間在二林工商聆聽文化攝影演講。

時間 大事紀
12:15 與昱錡、維倫、慧茹共四人自師大出發前往國道客運總站和大家會合。
12:28 抵達國道客運總站,分頭覓食。
12:55 準備搭乘統聯客運13:00開往溪湖之班車。
16:13 抵達二林站,因與原本預計下客站位置不同,素玢老師臨時與二林農會陳國興主任連絡,陳主任以兩台自家用車將我們接駁至台灣酒窖。因為人數關係,我們總共11人,結果其中一台車載了5個人,我搭乘的李主任座車則是光後座就坐了5個人,大家將空間利用至極盡,完全填滿動彈不得,不過下車時我真的覺得腳軟。
16:40 於台灣酒窖借用二林農會腳踏車,我將行李架上這三天的交通工具 — 小銀一台。車籃放了隨身行李,背上背著快爆滿的登山包,再將睡袋夾在後置物架;我就像隻扛著行李的糞金龜,開始騎上近十年未曾騎過的腳踏車,沿斗苑路前往芝麻街幼稚園。雖然騎車騎的歪歪斜斜,才上路沒多遠就覺得腳痠、氣喘如牛,還是靠著毅力非常努力地跟上大家的速度。不過在要左轉建國路時差點追撞前方的昱錡,嚇了一跳,但是最後仍平安到達。後來才知道俞萱在市區撞到一台停在路邊的汽車,還好只是虛驚一場,不過熱鬧的市區真的很不適合腳踏車生手們。
17:20 趕在幼稚園生前往鹿谷觀賞螢火蟲前抵達芝麻街。但因設施考量,臨時更換住宿地點,在二林鎮公所李課長的協助下,將大家的行李以自家車載往新住宿點—芳苑鄉立托兒所。
17:51 於二林仁和宮前的子龍城小吃店用餐,吃了水餃、魯肉飯、醬油膏加很多的青菜,還有一盤名為滷味拼盤,其中有很多豆乾,滷蛋卻只有半顆。店主女兒十分可愛,大約四、五歲的年紀,為了我們一行人讓出了她的桌子,之後就坐在她的粉紅色小沙發中,結完帳要離開時還到門口「送客」,真是熱情(雖然中間她哭了)。
18:20 抵達二林商工,在校門口又差點追撞昱錡。抵達電子2教室時發現黑板前掛有「國立台灣師大台灣史研究所師生蒞校參訪活動」的紅布條,實在令人意外及感謝。
圖二、講師柯鴻基老師。
18:40 由二林商工謝校長為「文化攝影」一課程揭幕,素玢老師開場。
18:45 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講師柯鴻基老師開始講授「文化攝影」課程。在課程開始前,我原本以為這是門教導大家如何取景、捕捉那剎那片刻,也就是以攝影拍攝技巧為主之課程;但柯老師除先說明攝影技術的演進歷史,主要是自文化角度出發,介紹拍攝畫面中的文化
意義,分析如何透過以往的照片拼湊散落之文化史料,以及在拍攝前要思考畫面所要說明的故事。如果不是我已經作了主觀的期待,或許不會在課程結束後有種失落的感覺。
20:20 課程結束,與社區大學學員一同合照紀念;不過他們都頗害羞,許多人都婉拒一起照相留念。
20:35 準備離開返回住宿地點。不過路途中我作為車燈用的頭燈卻是在幾個顛簸後就自動休息了,看來它大概在抗議我把綁在車把上吧,讓我在途中經過一段沒有路燈的路段十分緊張。
21:10 抵達住宿地點芳苑鄉立托兒所,開始認識住宿環境;托兒所比我想像中還具規模,環境可算是相當舒適;小朋友們的小桌小椅小拖鞋都好可愛,我坐上小椅子雙腿剛好跪在地板上。
21:20 前往附近的7-11購買零食與飲水。
21:50 老師開始與大家確認星期天口訪時的移動方向,以及口訪的題目。因俞萱「危險駕駛」的情況比我還嚴重,所以她自要長途移動的薏仁組換到與我同組,昱錡則是換到了酒窖組(他成功地可以前往酒窖了),健佑則換至薏仁組。看來我們這一組現在最可靠的是佐藤了,他也拿出了他之前草擬的口訪題目跟我們兩人討論。
23:00 鎮公所李課長帶領因事而晚到的志峰一併抵達,李課長並為我們說明其養鹿之經驗,從鹿種、鹿角的生長期、鹿茸的採收以及鹿隻飼養技術的改良等無一不談,讓我開始期待第三天的鹿場參觀。
00:10 李課長離去。在我盥洗時,發現之前盥洗的慧茹忘記將換下的衣物拿出盥洗間,盥洗結束後趕緊提醒她將衣物拿出。
00:30 鋪床準備就寢。
00:57 聽到身旁有奇怪聲響,發現有一隻大蟑螂自慧茹的睡袋爬向我,我趕緊坐起戴上眼鏡,由於擔心叫醒大家會造成大混亂,所以我在黑暗中藉著窗外的燈光及緊急照明燈一直盯著蟑螂看。後來發現牠爬出了我與慧茹睡袋間的縫隙,往地板爬去,由於爬行的位置越來越靠近維倫跟昱錡的手,因此我叫醒了慧茹,其他人也因覺得有騷動而清醒。就在大家都死盯著蟑螂想著要怎麼辦時,維倫到門口拿起了她的勃肯鞋,就這麼往蟑螂身上一丟,蟑螂歸天,真是勇者維倫!大家雖然心裡毛毛的但也逐漸入睡。


第二天 4月11日 天氣晴時多雲

主要行程:自芳苑出發,一路沿濁水溪北岸參訪調查,上溯至集集攔河堰,再反轉沿南岸前往麥寮,沿途觀察本段流域之特色。


時間 大事紀
06:30 本房全體起床梳洗。
07:30 前往附近美而美吃早餐,價格與臺北差不多。
07:50 返回住宿地點整裝出發。
08:01 搭上司機林大哥為我們駕駛的20人座巴士,為我們解說今天早上行程的黃瑞昌老師已經在車上等候,一行人自芳苑托兒所出發。
09:03 黃老師請大家至田中乾德宮前吃好吃碗粿(曾上過美鳳有約)。正逢乾
德宮內媽祖前往湄州進香,廟埕有
設立香案,廟方也十分熱情地為我
們介紹,如大正年間廟中曾整修,
因此有兩尊相撲選手的人物塑像,十分特別;廟門口的石階不同於一
般廟宇是採用來自大陸的壓艙石,而是取自當地的螺溪石,色澤較黑,一般多用於製作硯台;另外也有
門神崇拜,在廟門口牆上設有兩座鯉魚像的香爐。廟旁則有田中鎮戶政事務所,十分迷你。

圖三、乾德宮廟口石階。
09:35 上車離開。路途中經過八堡二圳,因人口稠密,在地民眾與水爭道而將房屋建於水道之上。
09:45 抵達二水分駐所,在分駐所前發現應是日治時期之旗竿座。分駐所旁則有中山堂,應為日治時期之公會堂。
10:20 抵達集集攔河堰水資源館,由黃老師為我們解說集集攔河堰之運作與台灣水資源之運用。集集攔河堰除供應農業用水、民生用水外,還擔負著供應六輕工業用水的責任。
11:10 觀賞集集攔河堰工程篇與濁水溪的自然環境篇之影片,約40分鐘。
12:08 離開。
12:09 探訪一級古蹟「開闢鴻荒」碑,現在前往參觀需自道路向下步行多階臺階,較難想像當時應是自河谷向上攀爬一段距離而刻下。
12:15 抵達集集攔河堰南岸沉沙池。
圖四. 集集攔河堰下游之濁水溪河床岩盤裸露。
12:35 至隨意食堂用餐,上菜十分迅速,菜色相當豐盛,還以俄羅斯輪盤方式分配芭樂。
13:10 用餐完畢,上車離開。
13:20 抵達林先生廟,廟內除主祀林先生牌位外,另有施長齡(施世榜的墾號)與黃仕卿之牌位。廟旁有一石頭標注此為八堡圳源頭。
13:30 至二林分駐所前接為我們進行下午行程解說的洪長源老師。
13:40 抵達斗六大圳進水口。自其題名上所刻註是於民國44年完工,並由嚴家淦題字,背面則刻註中美合作;但據黃老師解說此工程實為美國援助興築而非合作。而在此處則可見越過清水溪底而引自集集的濁水溪水。
13:50 上車離開。
13:59 抵達林內分水工,步行參觀其內的八卦池,通往麥寮之工業用水取水口清晰可見,還能見到工業用水之沉沙池。
14:20 上車離開。
14:35 尋訪濁水溪堤防上日治時期大正八年之樁柱,但是這次卻未找到其蹤跡。攀上堤防時因技術不佳而只能半途折返繞遠路,手還因此而有些摩擦破皮,下次有這種情形還是應該量力而為才是。
14:53 登上堤防上之砲兵台。濁水溪北岸的陸軍砲兵會以濁水溪河床作為試射目標,這些砲兵台就是用來觀測是否正確命中目標;以往也曾有砲彈命中民房或是誤傷民眾的情形。不過這次剛好也看到有民眾以砲兵台作為睡眠場所。
15:05 離開,在車上看到莿仔埤圳
15:25 抵達西螺大橋。只見大家湧向橋頭拍照,不過也因此發現西螺大橋僅雙向各一車道,並不寬敞,也是因此而有溪洲大橋的修築。不過為了拍照大家都危險穿越車道,在這裡向當時路過的駕駛們致歉。
圖五. 西螺大橋北端橋頭。
15:35 離開經溪洲大橋前往濁水溪南岸,在車上見到模仿西螺大橋鐵架造型的天橋,路旁也出現許多醬油廣告。
15:47 抵達二崙自強果菜市場,現在為西瓜集散市場,在老師們的熱情下品嚐了兩種不同的西瓜;不過大概是中餐大家都吃的太飽了,結果西瓜都吃不完。
16:20 到堤防,觀看高壓電塔自南岸跨過濁水溪轉往北岸,也看到在溪埔地種植西瓜的農民們正在田裡工作。洪老師也介紹了在堤防上為荷蘭人引進的銀合歡等植物。
16:28 離開
16:40

在堤防小路中迷途,經過奇妙鐵板橋後歷經曲折,終於回歸「正途」,沿途可見許多臺電之風力發電機。之後沿途觀看
台塑六輕廠區,廠區規模十分
龐大,約有3.8km*8km,除了
石化廠房外也有招待所、宿舍
等;但廠區白煙漫漫,不知是
沿岸飛沙還是空氣污染。


圖六.近台塑六輕廠區之風力發電機。

17:25 於河堤與海堤交界處附近眺望遠方出海口,由於天色漸晚,原本感覺悶熱的感覺在海風的吹拂下一掃而空,也帶來了涼意。
17:55 沿著堤岸,在研究是鴨是鵝的問題中一路北行,很快抵達王功。
17:58 抵達洪維身餐廳,之前被西瓜所影響的人們終於解脫了。很難得一見的是竟然是湯最先上菜,炸物則是墊底;雖然食材很新鮮,不過因為烹煮方式多採油炸,吃多了就容易生膩。
18:55 食畢,離開。
19:10 返抵,稍作片刻休息後開始書寫田野日誌。
21:00 與俞萱、佐藤一起進行小組集會討論口訪問題順序。
21:55 與慧茹一同前往7-11影印資料,回程時在幼稚園門口因視線角度問題,沒看見進門之後有停放兩輛腳踏車,結果嚇了一跳,來不及反應就……撞車了,其實是撞到門口的花盆,可憐的盆栽被我撞的歪斜出去。明天要進行腳踏車長程大作戰,可不能在路上出什麼狀況才是,再有緊急狀況,就要靠雙腳了!
22:15 盥洗時才發現腿部有些擦傷,保護我的牛仔褲則是被花瓣樹葉等染上了色彩。
23:40 準備就寢。

第三天 4月12日 天氣晴

主要行程:全體自芳苑出發分組前往訪談,我與俞萱、佐藤一組,上午訪談雞農顏先生,下午訪談稻農洪先生;訪談結束全體集合返回臺北。


時間 大事紀
06:30 本房開始梳洗。
07:15 開始打掃環境,復原桌椅位置。
07:25 前往附近美而美用早餐,老闆很好心地為我們切芭樂。
08:10 我們一行與志峰跟瀞潁一起出發,到了二林鎮中心時,由於市場一帶根本不適合腳踏車新手,因此我們三人便先轉往中正路再接斗苑路。
08:30 在多人引導下終於找到機關名牌很小的圖書館,領了張超大的地圖,很開心地打開一看,很難找到我們要找的道路位置,實在可惜。
09:00 經過好一番尋找終於找到了正在等候我們的顏光華先生,顏先生在前為我們帶路前往雞舍,機車後座的顏小弟(顏先生的兒子)則頻頻回頭看我們是否有跟上,真是貼心。到了雞舍後顏先生先開始為我們解說,之後通日文的顏阿伯(顏先生的爺爺)也到了,不過他也說大概60多年未曾說過日文,都生疏了,所以佐藤也無法主訪。訪談途中才發現我除了要向佐藤解說顏先生的意思,也要向聽不太懂台語的俞萱解釋顏阿伯的意思,讓我整個語言錯亂,好幾次都向佐藤說台語,真是昏頭了。在產房(蛋雞生蛋的房舍)參觀時也見到了顏先生的妻子與兩位女兒。顏先生也數次跟孩子們說要認真唸書,才能跟「阿姨」一樣。(這稱呼讓人好心酸)
11:35 揮別了熱心為我們介紹與接受訪談的顏先生一家人,我們在路邊經過一小段討論後決定前往鹿世界參觀,畢竟機會難得。中途我放在籃中的地圖還被風吹走,趕緊停車撿地圖。
11:50

抵達鹿世界,只覺得一路上指標
標示的距離都不準。很意外老師
跟維倫、昱錡這組還沒到,我們
三人就自己開始參觀了。柵欄中
有著梅花鹿、水鹿等許多鹿種,
有的鹿站起來不加上角都快比我
高了,雖知牠們是吃素的,但還
是很有壓力。之後看到了茸角被
鋸下的鹿,有的傷口看起來很新
,還未結痂,看的連我都覺得痛
;有的鹿角則是大的嚇人,剛好
有工作人員跟我們介紹說今年的
鹿王已經有400多兩了,真
是不得了。之後遇見老師一
行後先在一旁休息檢視上午
的訪談紀錄,這才發現我有
一大段錄音大概在最後關機
時沒有存檔成功,結果就這
麼消失了!還好俞萱陸續有
紀錄,不過還是趁印象深刻
時趕緊再回憶紀錄下來,雖
然很多時候顏阿伯都是跟我
在聊一些旅行的事情。



圖七. 尚未採收鹿茸的鹿隻。


圖八. 已被採鋸鹿茸的梅花鹿。


12:45 整裝離開鹿世界,騎往鎮中心覓食。
13:25 終於在熱鬧的市場中找到了隱藏在巷中的著名小吃—赤牛麵,這可是顏先生跟我們介紹的二林名小吃之一,扁食食燕看來只好等下一次了。
13:45 完全沒用牛肉的赤牛麵果然特別,麵中有著豬肉的碎肉、貢丸、肉捲,不愧是名產。
13:50 在二林農會前的便利商店與志峰和瀞潁會合,由他們帶路前往下午的訪談地點。
14:05 抵達香田里洪壯健先生住家,洪先生很熱情的招待我們五人到屋內喝茶,並向我們介紹蕎麥品種、種植情形等。由於此時並非蕎麥生長季,田裡滿滿是綠油油的稻作,洪先生則為我們指出田邊幾棵「遲到」的蕎麥。更為我們現炒蕎麥,以泡一壺蕎麥茶,更讓大家分食剛炒熟的白色「蕎麥爆米花」。
15:58

洪先生非常熱心地在等水煮沸的時間帶著
我們抄小路一探二林事件的紀念碑。雖說
是紀念碑,事實上則是塗上紅漆的木樁,
並已呈傾斜,木樁上四面的字跡均已斑駁
,只能依稀可見銀色的字體「二林蔗農事
件紀念碑碑界」(後查證應為2005年7月
設立)。紀念碑立於農田小道旁,碑前則有
廢棄之鐵道。



圖九. 二林蔗農事件紀念碑。

16:35 揮別了非常好客的洪先生一行,我們五人
趕緊上路趕往台灣酒窖。途中,志峰為了
將車還給李課長,因此中途和瀞潁二人與
我們分開。我們三人則是開始「飆」腳踏
車;因為我的速度較快,於是我每隔一段
時間或是紅綠燈便停下回頭觀望俞萱與佐
藤是否跟上,也順便站著休息一下。
17:05 抵達台灣酒窖,之前一直跟在我後面的俞萱跟佐藤卻是不見蹤影,原以為是被我之前超車的農用車給擋住了,結果俞萱到了,卻是遲遲未見在她後面負責壓車的佐藤;由於俞萱騎車時不敢回頭望,所以也不知道佐藤發生什麼狀況,我估算我最後一次回頭望他們兩人的路程,認為佐藤最多是卡在5分鐘車程內的路上。之後維正騎車去查看,才知道是因為佐藤的腳踏車鏈鬆脫,還好沒發生什麼意外。
17:35 大家分坐兩車自酒窖出發,一樣也是人體疊疊樂時間,關上車門的那瞬間就是種成就。
17:40 抵達統聯客運二林站,感謝陳主任的兒子載我們一程,他還再跑一趟至圖書館幫我們載運行李過來。這一路上遇到許多貴人真是無限感激。
17:50 前往7-11購買晚餐,一部份人前往7-11旁的壽司店購買,不過由於是現作,買回來時已經差不多要上車了。
18:25 搭上統聯客運往臺北出發,大家在車上暢談各自的訪談趣事;應該是打擾了其他乘客,真是抱歉。
22:00 客運抵達臺北,在路旁分發番茄。
22:45 返家。

《苗栗縣志》簡介

一、作者簡介:
沈茂蔭,字槐堂,浙江蕭山人。曾任新竹縣知縣,於光緒18年(1892),接替林桂芬擔任苗栗縣知縣一職。


二、內容簡介:


1、寫作緣起與成書過程:
光緒18年(1892),臺灣巡撫邵友濂設置臺灣通志局,通飭全臺各廳縣廣搜資料,以便修志。光緒20年(1894)恆春知縣陳文騄以屠繼善為總纂,苗栗縣知縣沈茂蔭,聘謝維岳等進行採訪,完成《苗栗縣志》,適逢臺灣割讓日本,兩志書皆未出版。


本書纂輯的時間,按「賦役志」戶口編查迄光緒18年(1892)暨「職官表」訓導蘇學海與大甲守備馮瑞鳳均署於19年(1893),誠如方豪先生所說:『編纂時期應為光緒19年,甚至20年』(引方著「代序」。蓋『時各府縣廳奉令輯采訪冊,廣徵資料,以奠省「通志」之基。而沈茂蔭先生於邵友廉巡撫時知苗栗縣事,在省修志局監督下,特擴采訪冊規模,修成「苗栗縣志」16卷』。『惜書成而中日戰爭爆發,遂不及付梨棗』(均引賴著「校印序」。方著「代序」亦說:『「苗栗志」校對尚未列名,可知此係稿本,尚未付梓』)。


纂輯:同知銜特授苗栗縣知縣沈茂蔭(字槐堂,浙江蕭山人),採訪:舉人謝錫光(字耀卿,本縣人)、舉人謝維岳(字崧生,本縣人)、生員黃文哲(字仲明,本縣人)、生員李鍾萼(字祥甫,本縣人)、恩貢生杜式珪(字棠南,本縣人)、附貢生曾肇楨(字藎臣,本縣人)、生員郭鏡清(字謀澄,本縣人)、廩生黃肇儒(本縣人)。





苗栗縣行政區域沿革

































時間 隸屬 備註
康熙23年(1684) 諸羅縣  
雍正2年(1724) 彰化縣  
雍正9年(1731) 淡水廳  
光緒4年(1878) 新竹縣 臺北府設立
光緒15年(1889) 苗栗縣 從新竹縣析出獨立設縣

2、內容特色:
全書共16卷,分別為卷一圖考、卷二封域志、卷三建置志、卷四賦役志、卷五物產考、卷六古蹟考(寺觀、園亭附)、卷七風俗考(番俗附)、卷八祥異考(人瑞、兵燹附)、卷九學校志、卷十典禮志、卷十一武備志、卷十二職官表、卷十三選舉表、卷十四列傳、卷十五文藝志、卷十六志餘。


本志體例仿自陳培桂《淡水廳志》,內容亦多出其中,或直接引錄,或刪補而成,連繪圖形式也仿照之。本志書是臺灣建省後,巡撫邵友濂倡議修《臺灣通志》,令各府縣採集資料而出現,因苗栗為新闢地區,文獻資料缺乏、採集工作困難,所以內容相當潦草,記事也很簡略,在評價上並不算是好方志。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澎湖廳志》

簡介

一、作者簡介

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福建金門人。道光29年(1849)中生員,咸豐9年(1859)取進舉人。同治元年(1862)應淡水族人林向榮之邀,東渡來臺,時彰化戴潮春之亂正熾,於艋舺巧遇奉檄辦團練之林占梅,受邀至潛園任西席。寓居四年中,占梅與之論詩之餘,嘗屬其筆札戴案之事。林豪曾親歷戴案現場,與野老訪談,實事求事,分類編次,附以論斷,寫成《東瀛紀事》2卷。同治12年(1873)淡水廳同知嚴金清委林豪纂修《淡水廳志》,隔年事成,因獲聘澎湖文石書院而離臺。光緒4年(1878)主草《澎湖廳志》,但未刊印。光緒5年(1879)林豪得見陳培桂重修之《淡水廳志》,作〈淡水廳志訂謬〉一文,訂其訛謬。光緒8年(1882)返回故里,重修《金門志》。光緒18年(1892)再修《澎湖廳志》。林豪文學作品亦多,如《誦清堂詩集》、《誦清堂文集》、《瀛海客談》、《潛園詩選》等;惜除《誦清堂詩集》外,大多亡佚。

林豪在臺灣的修志生涯並不順遂,《淡水廳志》與《澎湖廳志》都遭到修改甚至嫖竊,無法依原著的寫作精神出版,可謂不幸。

二、內容簡介

1、寫作緣起與成書過程
光緒4年(1879),澎湖通判蔡麟祥聘林豪為文石書院主講,主持修志,完成《澎湖廳志稿》16卷,未刊行。

光緒18年(1892)臺灣巡撫邵友濂開臺灣通志總局於臺北,通志監修唐景崧通令各廳縣設立分局,進行採訪。時澎湖廳已經有林豪總纂的《澎湖廳志稿》16卷,唐氏乃命澎湖通判潘文鳳以林志原稿續纂。潘文鳳重聘林豪為總纂,光緒19年(1893)稿成,呈通志總局。唐景崧再命令通志總纂薛紹元將其刪訂成14卷、首1卷,並於光緒20年(1894)刊行,題名《澎湖廳志》,以作為當時臺灣各廳縣修志之模板。

監修:提舉銜即補通判署澎湖糧捕海防通判蔡麟祥(澄海人)、知府銜卓異候陞候補同知直隸州調補埔裏社通判署澎湖通判潘文鳳(涇縣人)、補用同知候補通判署澎湖糧捕海防通判陳步梯(大埔縣人)。

總修:選用教諭主講文石書院林豪(金門舉人)。
協修:候選訓導蔡玉成(本廳人)、補用訓導署臺灣府彰化縣教諭黃濟時。
採訪總校:大挑教諭署臺灣府學教授郭鶚翔(本廳舉人)、增廣生陳維新(本廳人)、廩膳生薛元英、生員徐癸山。
採訪分校:候選訓導許占魁(本廳人)、廩膳生陳雁標、廩膳生許棼、廩膳生洪朝陽、生員洪捷元、林維藩、洪純仁、許晉纓、蔡時文、李煥章、許家修、陳徵湖、陳錫命、鄭祖年、呂作甘、陳精華、高攀、劉承命、黃文衡、許樹林、洪清奇、黃欽明。

行政區域沿革

時間隸屬備註
康熙23年(1684)臺灣縣設置澎湖巡檢司
雍正5年(1727)臺灣縣升澎湖巡檢為海防同知
雍正6年(1731)澎湖廳設澎湖海防糧捕廳,改置通判


2、內容特色

本志共分十四卷,分別為卷首皇言錄、卷一封域、卷二規制、卷三經政、卷四文事、卷五武備、卷六職官、卷七人物(上)、卷八人物(下)、卷九風俗、卷十物產、卷十一舊事、卷十二藝文(上)、卷十三藝文(中)、卷十四 藝文(下)。

由於唐景崧、薛紹元對修志的主張與林豪不同,因此廳志與林豪的廳志稿體例有所差異,廳志稿以范咸《重修臺灣府志》為本,廳志則採《諸羅縣志》體,兩者雖然體例不一,廳志仍大體保留廳志稿原文,僅修訂條目。其次,雖然內容大致上沒有受到太多更改,但林豪所寫之長達四千字的凡例為唐、薛兩人所刪,這是較為可惜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