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臺東州采訪冊》

一、前言

《臺東州采訪冊》編纂者為胡傳(1841-1895)。胡傳原名守珊,字鐵花,一字守三號鈍夫;安徽績溪縣上莊人,為胡適之父。光緒十七年(1891),奉調臺灣,擔任「全臺營務處總巡」,考察台灣防務,後於光緒十九年六月(1893),代理臺東直隸州之州,兼統鎮海後均各營屯;光緒二十年十二月(1894)真除知州一職。甲午戰敗後,乙未割臺,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奉令內渡離開臺灣,最後病逝於廈門。在任期間,除積極於防務、政事,整頓軍事和民風,更同時完成《臺東州采訪冊》的編纂工作。[1]此采訪冊雖不為完整的方志,但資料尚屬完善,且是清代臺灣東部區域的第一本地方志書,故許多資料先前尚未被記載,甚至是新的事物,其價值自不待言,也值得相關研究者們探其究竟。

二、體例

從體例來看,《臺東州采訪冊》只分為上、下兩卷,內有21目,其資料量和其他地區的方志作比較,可說相去甚遠。其原因或許與臺東洲為新行政區域有關,甚至有許多地方可能尚未開發,某些應有的建設也還未出現,像是:倉廒、學校、書院、社學等,在書中都記載「未設」。[2]另外,采訪冊內也沒看到其他編纂、協修人員的名單和所屬職位,故只能暫時假定為,由胡傳獨力將《臺東州采訪冊》修纂完成。

三、記載內容

雖《臺東州采訪冊》與一般方志或采訪冊相比,其資料記載較少,但因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故還是有別於其它臺灣地方志書的特殊記載,在此就略述幾點討論。

  1. 疆域 疆域本來是記載一個地方行政區的範圍,但由於臺東洲地處後山交通不便,過去的人們若要前往臺灣東部區域,惟有另外開闢道路,以利交通。故《臺東州采訪冊》就出現這樣的相關記錄,以及幾條道路的位置和路線等。從記載中可以了解,這些道路共有兩次的開闢記錄:一次為同治十三年(1874),在沈葆楨建議下開闢的六道;另一次為光緒八年(1882)周大發、張兆連開通的三道。然前者所開之道路,在采訪冊撰寫時已經廢棄。[3]
  2. 山川 在山川的部分可以見到,除東部的山和溪流之外,胡傳還增加了島嶼的部分。從內容觀之,可清楚地分辨火燒島和紅頭嶼;為今日的綠島和蘭嶼[4],而其後所寫的「大海」,則是現今世人所熟知的太平洋,然此名稱來自於大航海時代麥哲倫所命。[5]故由此可知對於當時清朝的人們來說,臺灣以東的海洋還是個不熟悉的區域,在采訪冊也僅記為「大海:在州之東。東望無際。[6]
  3. 風俗 最早在康熙時期的《諸羅縣志》就有番語和漢語的對照記載,而在《臺東州采訪冊》中所記載的對照就更為詳細,並按地理區的位置來分類,一共有五組:(1)南路埤南各社番語;(2)南路知本、射馬干各社番語;(3)中路各社番語;(4)北路南勢七社番語;(5)北路木瓜各社番語等。然番俗的部分卻見不到這樣的分類法,如同過去的方志,將所有的原住民習俗一同記載;顯示胡傳雖注意到各社語言的不同,但對於不同習俗的原住民則沒有特別分類記錄,而將之視為同一族群。[7]

四、結語

作為臺灣東部的第一本地方志書,《臺東州采訪冊》有其開創性。但或許是新開發地之故,其資料有點略嫌過少,整部《臺東州采訪冊》共只有上、下兩卷。然因見不到其他修志人員之原故,整本采訪冊,可能只有胡傳一人獨力纂寫、收集資料。如此艱辛的工作,多人合作都難以盡善盡美,更何況只有一人。不過,其中還是有許多讓人驚艷之物,也可看出胡傳收集資料之用心,故《臺東州采訪冊》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甚至有勝於其他方志的記載內容。

(張維正整理)


[1]胡傳,《臺東州采訪冊》收入臺灣始料集成 清代方志彙刊 第三十一冊,(臺北:遠流,2006。)

[2]胡傳,《臺東州采訪冊》,頁338。

[3]胡傳,《臺東州采訪冊》,頁324-330。

[4]胡傳,《臺東州采訪冊》,頁335。

[5]http://book.qq.com/a/20040827/000484.htm(2009,4,21)

[6]胡傳,《臺東州采訪冊》,頁335。

[7]胡傳,《臺東州采訪冊》,頁377-39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