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臺灣府志》(高志)

作者:高拱乾

刊行時間:康熙三十五年1696)

作者介紹:

高拱乾,字九臨,陝西榆林人,為廕生[1]。康熙二十九年(1692年)任泉州知府;康熙三十一年由泉州知府陞補為分巡臺廈兵備道;而後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秩滿,陞為浙江按察使。泉州府志內對其治績有較詳盡的記載。[2]

內容與特色:

自清康熙二十二年將臺灣收入版圖、二十三年(1684年)設置行政區劃(臺灣府與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以來,未有完整的臺灣府志出現。本書為高拱乾綜合諸羅知縣季麒光所著的「臺灣郡志稿」、知府蔣毓英所存的「諸羅縣志稿」、臺灣貢生王喜撰輯的「臺灣志稿」等,並搜補資料加以修輯,於康熙三十五年付刊。

本書特色為在正文前附上圖像資料,如臺灣府總圖以及臺灣、諸羅、鳳山三縣與澎湖圖,圖中呈現雖較簡略,但大致可看出各行政區的輪廓。此外,在典秩志內附上文廟的陳設圖,使人更能了解當時文廟的祭祀禮儀。除地圖資料外,將當地歷任文武官與在地文人以表列方式介紹,略敘個人資料,有助於了解當地的人物記事。另在藝文志中,附上官員的奏議、文人與官員所做之傳記,有為文廟做記,亦有為一地景點或建築做記。最後則有文人對於台灣八景:安平晚渡、沙崑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澄臺觀海、斐亭聽濤所作的詩賦。由書中所提及之文制、禮制、文人作品等,可知作者對於文治的重視。然書中較少對於各項制度與物產之沿革發展做介紹與說明,無法一窺完整的歷史面貌,為書中有所缺漏與不足處。



[1] 據《臺灣通志》,另有一說為《泉州府志》記載高拱乾為監生。據《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三十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2] 《泉州府志選錄》:「高拱乾,號九臨;陝西榆林衛人。由監生,康熙二十九年,知泉州府。郡南安平一帶自辛丑播遷後,田地多荒蕪;按舊冊徵輸,民苦糧累。拱乾躬歷田畝,逐一勘丈清查;其無著者,申請具題豁免;民累以甦。安平士民建祠龍山寺前,與前邑令王承祖並祀焉。《泉州府志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兩百三十三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