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閱讀書目

專書
1. 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6。
2. 陳正祥,《中國方志的地理學價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5。
3. 李泰棻,《方志學》,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5。
4. 宋晞,《方志學研究論叢》,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5.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6.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
7. 東吳大學歷史系,《方志學與社區鄉土史》,臺北:學生書局,1998。
8. 黃秀政等著,《臺灣史志論叢》,臺北 : 五南出版社, 1999。
9. 李英群,《方志編纂文論》,青島市:青島出版社,1998。
10.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彙編,《臺灣文獻書目題解方志編纂 文論》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87。
11. 黃秀政,《臺灣史志新論》,臺北 : 五南出版社, 2007。


期刊論文
12. Guy Alitto,(中國方志與西方史的比較)《漢學研究》3:2,1985.12,頁59-71。
13. 尹章義,(方志體例的創新以及新史料的發掘與運用——以新莊志為例),《漢學研究通訊》3:3,1984.7,頁147-149。
14. 尹章義,(地方志纂修的理論與實務—以新莊志、新店志、泰山志、五股志為例),《中國現代史專輯研究報告》第18輯。
15. 尹章義,(清修台灣方志與近卅年所修台灣方志之研究比較),《漢學研究》3:2,1985.12,頁233-265。
16. 王世慶,(參與光復後台灣地區修志之回顧及對重修省志之管見),《台灣文獻》35:1,1984.3,頁1-18。.
17. 王良行,(鄉鎮志撰修的新取徑),《海峽兩岸地方史志暨地方博物館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12。
18. 王明蓀、簡雪玲,(台灣省各鄉鎮市志之纂修——以近五年纂修完成者為例),《興大歷史學報》8,1998.6,頁197-227。
19. 汪榮祖,(從史學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論國史的重新整合),《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研討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1999,頁1-11。
20. 吳文星,(試論鄉土志之纂修——以《頭城鎮志》為例),《史聯雜誌》22,1993.6,頁58-66。
21. 吳文星,(試論鄉鎮志教育志之纂修——以《頭城鎮志》、《草屯鎮志》、《石門鄉志》為例),《台灣文獻》49:3,1998.9。
22. 吳宗慈,(方志中之實學問題),《台灣文獻》5:12,1954.6,頁22。
23. 宋晞,(地方志與歷史學),《國史館館刊》5,1988.12,頁1-5。
24. 宋晞,(論地方志在史料學上的地位),《漢學研究》3:2,1985.12,頁11-21。
25.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 2003.06,頁141-168。
26. 李祖基,(論尹士俍「臺灣志略」的史料價值--以社會經濟史為例),《臺灣文獻》54:4,2003.12,頁1-30。
27. 李騰嶽,(本省地方誌之特殊性與台北市志之編成),《台北文物》10:1,1961.3,頁1-6。
28. 林玉茹,(地方知識與社會變遷—戰後臺灣方志的發展),《臺灣文獻》50:4,1999.12,頁235-289。
29. 林美容,(確立地方志的新傳統—兼談台灣史學的奠基),《方志學與地方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5,頁81-100。
30. 林開世,(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2007.06, 頁1-60。
31. 林熊祥,(台灣修志的理論與實際),《台灣文獻》10:4,1959.12,頁1-10。
32. 倉修良,(地方志與區域史研究),《歷史月刊》134 ,1999.03, 頁61-65。
33. 高志彬,(台灣方志之纂修及其體例流變述略),《台灣文獻》49:3,1998.09,頁187-205。
34. 張素玢,(文獻蒐集與地方史志研究—以彰化二水鄉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91:2 ,2002..12,頁35-51。
35. 張素玢,〈承起與開創——以彰化地區方志歷史篇的撰修為例〉,收入《五十年來台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257-272。
36. 陳支平,(大陸與臺灣地方志編修的若干問題),《史聯雜誌》34,1999.06 ,頁121-132。
37. 陳正祥,(諸羅縣志的地理學評價),《台灣文獻》9:4,1958.12,頁1-10。
38. 陳捷先.,(論清代台灣地區方志的義例),《漢學研究》3:2,1985.12,頁157-231。
39. 陳捷先.,(從近世方志學的發展看世變與學術),《故宮學術季刊》8:1,1991.3,頁1-17。
40. 陳紹馨,(新方志與舊方志),《台北文物》5:1,1956.4,頁1-6。
41. 陳鴻圖,(歷史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以北區大學歷史系(所)與臺灣鄉鎮志的纂修),《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10,頁299-324。
42. 黃秀政,(全球化下方志纂修的因應與創新),《臺北文獻直字》141,2002.09,頁67-86。
43. 黃秀政,(地方史志的巨著--評介林天蔚著《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5,1999.02 ,頁6-21。
44. 黃秀政,(戰後臺灣方志的纂修,1945~2005),《臺灣文獻》,57:3,2006..09 , 頁289-345。
45. 羅文華,(臺灣清代方志中有關原住民傳說之研究),《臺灣史料研究》25 ,2005.07 ,頁2-21。
46. 唐羽,〈鄉鎮志之修論傳說與北臺地區史事之誤謬〉,《臺北文獻》,156期,2006.6,頁65-112。
47. 張峻嘉,〈談原住民鄉志之撰修——以《阿里山鄉志》為例〉,《嘉義縣文獻》,32期,2005.12,頁64-75。
48. 李一平,〈關於方志資料中反映的閩臺文化關係〉,收入古鴻廷、王崇名、黃書林編,《臺灣歷史與文化(八)》,臺北:稻鄉,2005,頁1-28。
49. 張崑振,〈清代臺灣方志所載官祀建築之時代意義〉,《臺灣文獻》,56卷2期,2005.6,頁1-22。
50. 張德南,〈《新竹縣采訪冊》中的客家歷史淺釋〉,《竹塹文獻雜誌》,32期,2005.1,頁10-20。
51. 井田麟鹿著、林有忠譯,〈澎湖風土記(上、中、下)〉,《硓𥑮石》,40-42期,2005.9、2005.12、2006.3。
52. 黃秀政,〈戰後臺灣方志的纂修,1945-2005〉,《臺灣文獻》,57卷3期,2006.9,頁289-346。


許淑娟
〈從地名解讀臺南市的區域特色〉,收入范毅軍編,《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內政部,2005),頁101-1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