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采訪冊

清代編修方志的過程中將訪查採集的資料結集成冊,稱「采訪冊」。1892年(光緒18年),臺灣巡撫邵友濂在臺北開設「臺灣通志總局」,令州、廳、縣各設采訪分局進行採訪,作為各廳縣修志的張本。通志總局並頒布「采訪冊式」,規範編纂的方式是「先行按條采訪,各自編纂成書」。

採訪的工作通常由貢生、訓導或耆老等人士擔任,在當地采風擷俗,紀錄碑文、廟寺等文史資料,作為編修方志的素材與參考;其內容來源以採訪收集所得為主。

臺灣現存之采訪冊有:《臺灣采訪冊》、《雲林縣采訪冊》、《鳳山縣采訪冊》、《臺東州采訪冊》及《新竹縣采訪冊》共五種,以《鳳山縣采訪冊》內容較完備。由於采訪冊是為纂修志書的準備,所以體例、類目不一,尚非正式方志,也未刊行。

現存五種采訪冊,以1829-30年(道光9-10年)陳國瑛等17人採擷的《臺灣采訪冊》成書最早,內容以記載職官事略為主。倪贊元所輯《雲林縣采訪冊》、盧德嘉《鳳山采訪冊》、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和胡傳《臺東州采訪冊》,同為邵友濂纂修《臺灣通志》時期的產物。根據纂修臺灣通志總局文札所述,各縣廳先後送到修志總局的采訪冊還有臺灣、安平、恆春、苗栗等縣及澎湖、埔里等廳,但是都沒有傳本。

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所藏的五種采訪冊,其流傳版本分別是:《臺灣采訪冊》根據臺南市石暘睢藏本,《雲林縣采訪冊》、《鳳山采訪冊》為日治時期「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藏本;《新竹縣采訪冊》據廈門陳朝龍藏本傳抄,《臺東州采訪冊》據王元墀「無遐逸齋」抄本,該抄本即原《臺灣通志稿》卷十九、卷二十之《臺東州采訪修志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