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一統志

為官修全國性方志,也是地方總志,中國最早的《一統志》肇始於元代。元滅宋統一中土以後,集賢大學士扎馬拉鼎於1286年奏請編修總志,於1291歷時5年完成《大元一統志》,共755卷未刊行。成宗大德初年,因得雲南、甘肅、遼陽等地圖志,於是1303年由孛蘭肸、岳鉉等主持續修,共1300卷。

明英宗復辟後,命令李賢等人改編重修1456年完成的《寰宇通志》,1461年成書,共90卷,義例沿襲《大元一統志》,英宗親為作序,賜名《大明一統志》。

清初全境底定後,1672年保和殿大學士衛周祚奏請重修通志,以便匯成一統志。康熙皇帝於1686年詔令編纂《大清一統志》,初由內閣學士徐幹學主持,體例原則上仿照《大明一統志》,至乾隆八年(1743)初修完成,共342卷,乾隆中葉後續修,歷經41年於1784年完成。嘉慶十七年(1812)詔令重修,1820年完成,共560卷,這是《大清一統志》最後的定本,所以又稱《嘉慶一統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版傳世。《大清一統志》從奏請編修到問世,共達170年之久。

沒有留言: